Author: Raindy Yu @ HWHK Writer
-
基督教靜觀、佛學與靜觀治療的比較從而探討基督徒修習靜觀與信仰有必然關係及抵觸嗎?
潮流興佛系,作為基督徒你會否去學習靜觀呢? 有好多人擔心學靜觀跟基督宗教有抵觸,因此望而生畏。筆者從自身經驗出發、在2005年學習靜觀,對修習靜觀的經驗是正面積極的。筆者以下列出東正教、天主教、基督宗教;合稱(基督宗教)、心理治療、靜觀的比較,讓讀者從概念上了oversee 全景,而下半部則與讀者探討靜觀是什麼,有何好處和學習的意義。 東正/天主/基督統稱(基督宗教) 心理學及治療方向Psychology / Therapeutic approach 從佛學發展出來的八正道 學術範圍 靈修神學 (Spirituality) 個人成長與發展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自我的概念Concept of Self (轉化導向)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 Mindfulness (靜觀) Neuro-theology : 都有以祈禱、默想作為研究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how-does-prayer-meditation-affect-brain-activity_n_1974621 True Self vs False Self (真我與假我) Shadow integration (陰影整合) Gestalt: cohesion of self: ( Awakening (覺醒) Conscious Living (覺知的生活) Wholeness, Harmony, Radiance (圓融、和諧、發光) Authentic Self…
-
為何要在辦公室推行正念(下) ─正念的運作及成效?
正念熱潮直捲全球 ─ 有效管理壓力的出路 以靜觀入手管理壓力 「靜觀」或稱「正念」(Mindfulness),概念雖源自於佛教,在西方的心理治療領域裏,與宗教信仰沒有關係。Jon Kabat-Zinn引進東方學習靜坐冥想到醫院。一些長期慢性痛症患者練習靜觀之後,他們能與疼痛共處,減少昔日因長期痛症帶來的困惱與壓力。在歐美、靜觀已於學校、醫院、法律界和工作間廣泛推崇! 近年香港的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社工等大力推廣靜觀,坊間訓練、講座愈來愈多! 靜觀如何令大腦變化? 改變腦結構 影響神經活動 透過靜觀,可以引起腦部結構以及腦神經活動和功能網路的轉變,這種情况稱為「神經元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而帶來情緒調節和行為上的改變。我們的心思魂遊象外,心不在焉時、我們在靜觀過程中,覺察當前狀態下思想的流動,加以注意但不批判;或者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的事物(比如呼吸或圖像),此訓練過程會建立一個mental experience(心靈體驗),而大腦會隨着這種經驗而出現改變。 建立理性網絡 不受情緒主宰 腦袋是由千億個腦細胞建立而成的網絡。人會養成某種習慣,是因為負責該習慣的神經網絡已「打通」,演變成自動產生的反應(autopilot) 。若是對自己有益的習慣固之然好,但若是一些壞習慣,例如情緒失控,習慣做出許多不理性的行為,令自己飽受困擾。因此,透過靜觀打破了這 “自動波”的反應模式,我們可以從react(即時反應) 改變成有意識的response(回應)。 戰鬥或逃跑反應 (Fight-or-Flight Response) 當我們遇到威脅時,腦內負責情緒的杏仁核會發出警號,並將經歷儲存下來成為記憶;而腦內外層前端的前額葉,則負責理性邏輯思維、解決困難。靜觀練習時,我們細心觀察當下的身心狀態,不加批判、不過度反應,藉此讓前額葉與杏仁核好好溝通。當建立起這神經網絡後,能使我們的行為不再被情緒主宰 練習靜觀同時可以增加大腦左前額部分的活動,連繫積極正面的情緒,亦可以減低與壓力及焦慮有關的扁桃體活動,而且功效顯著及持久 灰質(gray matter)密度增加 有腦神經研究指出,當人持續地練習靜觀時,部分腦部結構如海馬體、後扣帶皮層、顳頂交界處等的灰質(gray matter)密度增加,這些結構對調節情緒、同理心的表現有重要角色;杏仁核的灰質密度則下降,與壓力程度的感應有關聯。當人進入靜觀狀態時,前扣帶皮層及前腦島的腦神經活動增加,正面地影響着我們的專注力。 靜觀有助學習、增強記憶力,以及能夠正視及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挑戰! 讓我們可以從分心/ 自動制式的狀態提升察覺力及專注力! 大量研究指出若我們投入時間去實踐靜觀,可以增加工作效率、加強集中力! 有效的增加/改善 有效的減少 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表現 提昇集中力 工作與生活中的平衡 工作上的滿足感 生活質素 對公司的忠誠度 察覺力 減低血壓 記憶 免疫系統 創造力 關係 睡眠質素 更富同情心 穩定情緒 分心 壓力 情緒虛耗 衝突 Aetna是美國的保險公司,總部在康乃狄克州的哈特福。Aetna是Fortune財富500強的公司。22005年,公司設立了正念培訓計劃,旨在教導員工如何透過短暫休息、冥想和瑜伽來集中精力。五萬多名Aetna的員工之中,四分之一人以上參加了正念培訓計劃,其結果令人難以置信。經過評估後,員工們的壓力水平平均下降至28%,而睡眠質量則改善了20%,疼痛感亦跌至19%。 除此,有更多的研究指出:只要每天抽出10分鐘進行正念練習,14天後便能顯著提升個人對事物的批判與認知能力。…
-
為什麼要在辦公室推行正念(上)?
以下或許是你好熟識的畫面: 晚九朝五,電話長開,怕老闆call來找不到人、 開會時不留神、 對住電腦工作但個心飄咗去諗放工之後去食乜! 返到屋企對住屋企人、好睏、無嘢講! 要瞓、12點上床、碌咗好耐,三點都未瞓到! 之後瞓左、不過扎醒時是八點 趕頭趕命出門、迫入地下鐵、好唔容易的9:10 翻到公司! 工作壓力增加所致 : 針對於專業人員、行政 / 管理人員、文職人員、服務業從業員、技術人員等 — 由於過大的工作壓力和人際 關係複雜,更容易引起苦悶壓抑的失調情緒,這是典型的「職場抑鬱」表現。工作壓力已經成為一種固有特徵,如果未能有效妥善管理,將會對個人身心構成負面影響,及亦間接影響與家人的關係。 然而在個人層面上,工作壓力亦會造成生理與心理失調。壓力可能會造成身體上的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胃潰瘍等。工作壓力亦間接地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免疫系統經過長年累月的損害,很容易導嚴重的疾病,如癌症。在公司的層面來說,僱員因為疾病而需要付出的醫療成本更是年年上升! 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處理壓力的問題在香港仍不普遍 9/7/2018年,有一調查探討香港人對「個人健康」、「家庭」、「社交」、「經濟」及「工作」等五大健康指標的認知及關注,調查顯示,幾乎每名香港人都感到有壓力(92%),尤其是千禧世代(95%)。[1] 工作不穩定、期望在事業階梯上攀升及置業問題等因素,或導致千禧世代感到壓力。調查發現,因壓力問題而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在香港仍不普遍。 員工對精神健康不太認識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心理學系教授麥穎思率領研究人員於2017年11月23日至12月1日期間進行了一個在職人士精神健康問卷調查;其發現為『在職人士普遍對精神健康不太認識,以致他們未能妥善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而職場上長久以來對精神病患的誤解也窒礙員工尋求協助的意欲。』[2] 僱主的支持極之不足 僱主為處理壓力提供最少支援的市場之一。約60%的受訪僱員表示於相關範疇沒有得到僱主的支援,而表示得到僱主支援的40%受訪者中,僅13%認為支援足夠。研究再指出「香港人已接受辦公室壓力是一種常態,在僱主提供醫療支援上,香港人顯得非常實際,他們寧願尋求較實質的福利,如牙醫和癌症保障,而並非期待得到專業的壓力管理援助。」 以下是筆者分析不同工作壓力之來源: 職場上的普遍現象: 長期付款(PAID) Pressured 長期受壓力 Always on 長期處於介備狀態;沒有真正放工! Information overloaded 過多的資訊、充塞的腦袋! Distracted 分心 ADT專注力缺憾症 我們不知不覺患上了專注力缺憾症Attention Deficit Trait,因而令原本精明的行政管理人員不能如常表現出最佳的自我! 事實上,有研究顯示我們大部份人在工作時只有53.1% 是處於全神貫注的狀態,而46.9%是心不在焉,魂遊象外![6] 一心多用 (Multitasks) 薩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詢問調查75名健康男性和女性平時使用不同電子產品的時間,以及對各種電子產品劃分的注意力情況。受試者們平時皆有執行「多工」的習慣:如一邊上網,還一邊看電視和接聽電話。之後,研究人員為受試者進行腦部掃描,結果顯示,他們大腦前額葉內側中有一塊被稱為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的區域有縮減的現象。[2][3] 事倍工半 人們主觀認為「多勞多得」是定律,但工時愈長就代表經濟愈好嗎?《哈佛商業評論》研究20年資料,結果發現勤力工作與經濟增長沒有必然關係。國際勞工組織(ILO)勞動環境專家Jon Messenger進一步指出,「長工時會令每小時勞動生產力下降」[4][5]…